城市,胜利了吗?
2013-07-02 21:33:57
  • 0
  • 0
  • 1
  • 0

城市的胜利

文 / 佘玺


“如果你是一个讨厌城市并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的人,那么爱德华·格莱泽一定会让你改变想法。”《城市的胜利》一书的评论家说。


你是一个讨厌城市的人吗?可是,你不能不生活在城市里。除了为谋生计,城市的生活设备比之乡村要更加方便。就算你回到乡村居住,你也已经不再习惯乡村的生活方式了。居住在城市里,半夜尿急,你几乎可以一边做梦一边走到几米外的室内厕所里解决问题,可是在大多数乡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你必须睁大眼睛跨过一个又一个门槛,别说接着做美梦,能够赶紧睡着就不错了。对于习惯了拥有清洁的卫生间和厨房的城市人来说,如果没有它们,生活就是一个噩梦。



城市,胜利了吗?


“在美国,有2.43亿人口拥挤在仅占全国总面积3%的土地上,那就是我们的城市。生活在东京及其周围的人口高达3,600万,这里是全球生产效率最高的城市区域。孟买的中心城区居住着1,200万人口,上海的人口规模也相差无几。在一个空间如此辽阔的星球上,我们选择了城市。”城市胜利了吗?


在这个阶段,城市胜利了。这是一个城市包围农村的时代,即使是非常不适合建设城市的地方,也在按照城市的样子建设。这不仅仅是政府行为,这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大众追求。农村的人羡慕镇里的,镇里的人羡慕县里的,县里的人羡慕市里的。当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不够国际化的时候,这些城市里的人羡慕纽约、伦敦和巴黎人的生活方式。


“二十一世纪初叶,在中国,城市终于胜利了。”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这样写道:“到处林立着水泥工程。楼房与楼房密集地压缩着本来可以间距宽广些的空间。从远处望,这些没有生命的建筑物正在向看起来温和的绿树成荫的青瓦屋脊的院子压过来。在城乡结合处,放眼望去都是这种景象。”


我在城市里居住了36年。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喜欢城市的,特别是一线大城市。1994年的那个黄昏,当驶入深圳的火车从金碧辉煌的金融大厦旁经过,我感觉自己的灵魂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它,爱上了它们:香港、北京、上海……。在城市里度过的生活,是我的历史。但是,我知道,我仍旧有一个梦,向往着居住在四野都是稻田和水塘的江南,住在砖和木头建筑的二层小楼里,那些木制的门窗和楼梯,摸起来似乎有人体的温度。它们一点也不雄伟,它们与我的生命站在同样的高度,我不需要膜拜它们,只要跟它们同在。


许许多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只因曾经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过,哪怕是儿时的几年。但是,它就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令我们知道,乡村可以有乡村的存在方式。只是,保留那样的存在方式,在这个要求快速发展的粗糙的时代里,成本太高,也就不值得花费那么多时间和心力来寻找更多种乡村改造解决方式——齐刷刷奔城市看齐就好了,简单快捷,跟方便面相似。


城市的先进,其实不在地上,而在地下。那蜘蛛网一般延向四野的地下水道,是乡村所不具备的。乡村的房子,就像互联网普及之前的一个个电脑,等待着联网。而这个联网工程,是如此浩大,又如此个别。因此,遗弃是最好的选择。遗弃旧居,迁移到城市里来居住。这刚好就符合了《城市的胜利》一书的作者的观点。为了整个地球的环境,为了全人类的持续生存,爱德华·格莱泽认为:90%的人类应该居住到城市里,集中使用能源。把更多的地方留给自然,这是对自然的最好保护方式。因为人走到哪里,哪里就受到污染。


“人类是一个毁灭性的物种,我们燃烧森林和石油,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周围的环境。如果你真的热爱大自然,请远离它。城市生活远比绿草如茵的生活更加有利于环境。”


从这一点出发,我也赞同。不过,这毕竟也个理想,和喜欢乡村的人们的田园梦想没有什么不同。就像有的人相信上帝,只属于上帝;有的人相信佛祖,只属于佛祖。人们的居住偏好,是个人的喜好,你没法硬性规定。否则,很容易堕入专制。


“在美国所有的城市中,纽约的人均耗油量是最低的,因为纽约拥有广泛的回旋余地。开车上下班的美国人达到86%,而在纽约,只有不到1/3的人开车上下班。”北京、上海等塞车严重的大城市也许有一天会进化成这样。



城市,是人类的进步


“在西方较为富裕的国家,城市已经度过了工业化时代喧嚣嘈杂的末期,现在变得更加富裕、健康和迷人。”“城市是人员和公司物理距离的消失。它们代表了接近性、人口密度和亲近性。它们使得我们能够在一起工作和娱乐,它们的成功取决于实地交流的需要。通过不断地相互学习和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我们共同创造了文明和文化。”


“可是,自命不凡的权威人士和批评者一直认为,信息技术的进步将会让城市的优势荡然无存。一旦你可以通过网络百科学到知识或者购买到符合心意的商品时,为什么还要忍受的城市的高房价?”我们正在这么想。


“在网络空间里的交流将永远无法与分享一顿美食、一个微笑或一个亲吻相提并论。最为重要的交流的参与者仍然是人,电子检索不能代替人成为某项智力活动的中心。”肉体接触的美,是网络所无法提供的。在这里,人们找到了更心仪的异性、工作和娱乐方式。尤其对年轻人来说,城市是娱乐的天堂。不过,追求高效率工业化发展的城市,也是埋葬青年人个性与梦想的地方。


“我们必须从‘把城市看作是城市中的建筑’这种倾向中摆脱出来。永远不要忘记,真正的城市是由居民而非混凝土组成的。”什么样的居民呢?


历史惊人地相似。当年,在这个国家,年轻人被赶到乡下向贫下中农学习种地的知识,被迫放弃了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与西方文化精华的机会;现在,年轻人纷纷自愿冲进城里,坐到机器面前做重复劳动。在农村包围城市和城市包围农村的这两场运动里,不变的是一样的思维模式。不过,我相信,本质的改革开放时代就要来临了。旧的管理思维就要更新,封闭的心灵将会开放。



个性,使她恒久


爱德华·格莱泽告诉我们:城市可以很有个性。“成功的城市总是拥有大量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带着空调的空中走廊将中国香港市中心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连在了一起,走廊里到处是在各个大陆都能找到的各种连锁店铺,但很少有人会认为他们是来到了除香港以外的任何地方。东京和新加坡也以高楼大厦和连锁店铺著称,但它们彼此之间或与中国香港之间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中国香港明显是跨文化的,东京则带有深刻的日本色彩,那种特有的敏感性是外人很难理解的。而纽约选择了摩天大楼、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还有中央公园那片大的惊人的绿地。”


中国大陆呢?我们的城市,拥有自己个性的城市没有几个。拥有一座足以让全球咋舌的稀奇古怪的地标建筑,并不表明这个城市就具有自己的个性,如同一个男人带着牛仔草帽并不等于拥有了男人的勇敢,一个女人穿上裙子并不等于拥有了女性的温柔一样。


我们正在力求人人都有个性,但每个人真的在意自己的个性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只有当城市里的大多数人都在意自己的个性,并且有权利对毁灭城市个性的行为表达抗议时,城市才有可能保有自己的个性。美丽中国才不只是一句口号。当然,有这样的口号,已经比没有要好多了。


城市的成功,与教育息息相关。因此,教育政策在城市的成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些载入历史的著名城市以及正在为人们仰慕的现代城市,没有一个不是这样。雅典是知识输入的门户,巴格达被称为智慧之家,长崎的学习精神,班加罗尔的创意,硅谷的崛起,都是城市跟教育的有机结合。没有教育,就没有优雅的乡村,也没有发达的城市。蛮干是不需要教育的,但是也不可能使环境更美好。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太多例子做证明了。



未来,未来?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中。作者对中国和印度的城市化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再过50年之后,中国和印度将不再是贫穷的农业国家,这是一件好事情。与之前的美国和欧洲国家一样,它们也将实现由农村生活方式到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如果中国和印度的数十亿人口坚持生活在绿草如茵的郊区、坚持郊区所需要的大型住宅和汽车,那么全球的碳排放将会急剧地增加。随着印度和中国的逐步富裕,两国人民将面临一种可能会对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选择。他们将会仿效美国人迁往以汽车为基础的远郊区,还是坚守在对环境更加友好的、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


在街边挂上红布条幅书上一句两句三句口号是不可能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那些横幅刚好是污染环境的最醒目的标志。


他的建议是:“这两个国家的驾车出行和城市化模式可能会成为21世纪最为重大的环境问题。政府应该鼓励人们在中等规模的城市高楼里居住,而非引导人们购买大型的郊区住宅。如果这种想法成了我们当前时代的主流,那么为这种想法建造合适的住宅将会决定我们共同的命运。如果中国采取向高空发展而非向平面发展的模式,全世界的碳排放将会减少,地球将会减少因全球变暖而带来的威胁,中国将会减少对中东石油生产国的依赖。”


决策者该怎么办?会怎么办?正在怎么办?


英国的查尔斯王子强烈地反对摩天大楼构成的城市:“为什么每一样东西都必须是垂直的、笔直的、不能弯曲的,都只能是成直角的和功能性的呢?”可以弯曲,建造像CCTV大楼那样的让大多数人诟病的前卫建筑,趾高气扬地叉开双腿站在城市上空,让人们从它的胯下钻过去。


查尔斯在位于康沃尔的农业庄园里,打造一座他个人版的、非常理想的英国城镇,它被描述为“一座维多利亚早期的集镇,一座仿佛于1830年停工的建筑。”这是查尔斯王子的选择,也是英国的选择。英国及受到它殖民影响的印度不那么热衷摩天大楼。因为,英国和印度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慢。


我们是不是也该慢一点?当推土机驶入麦田,推倒即将成熟的麦子,甚至从阻挡的村民身上碾压过去的时候,那些以城镇化为名义施暴的人,正在给城市涂上阴影。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各自该怎么发展?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它们永远会并存,谁也消灭不了谁,谁也征服不了谁,如同天空和大地、高山与低谷、森林与平原、冬天和夏天、男人与女人的存在形态。它们完全不同的生态体系或物理结构,要求我们只能采用一国两制的智慧解决手段来面对。


那些喜欢快的人,会沿着美国的道路走下去,而那些不喜欢城市的人,会站在查尔斯王子的身边,将郊区化、乡村化进行到底。城市应该胜利,乡村也不该落败。城市离不开乡村,一旦没有了运行良好的运输网络提供粮食和水,城市就变成了死亡之都,因此,只有双赢的局面,才能带来举国举世的繁荣。



《城市的胜利》:【美】爱德华·格莱泽著,刘润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