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的父母,原来跟我们这么像
2015-05-18 16:12:28
  • 0
  • 2
  • 45
  • 0


这个故事,让我很触动。


1.


美国国务卿赖斯是独生女,她的父母培养她的方式,跟我们今天的中产阶级是如此之象。但是,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还不是这,而是她上大学之后。

她的父母竟然可以这样……。

我记得前几年赖斯还是美国国务卿的时候,跟一位老师谈论他,他觉得她真是太了不起了。一个黑人,一个黑色女人,竟然能够成为美国的国务卿,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她每次出镜头,那位老师都很惊叹她的能力。

可惜,这位老师没有活到能看到赖斯出版自己的这本回忆录。他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在《赖斯成长回忆录》的作者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主啊,您给了我这么好的父母,我无比感激。”


2.


赖斯出生的时候,父亲很意外,他没想到是个女孩:“啊?女孩?怎么会是个女孩呢?”他倒不是重男轻女,而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橄榄球运动员。

但是在看到女儿的第一眼,他就爱上了她,决定好好培养这个孩子。

赖斯的父母急着让她成为超常儿童,她才三岁,就送她去念一年级。这个,跟胡适一样。胡适三岁的时候进入私塾。但是,胡适比赖斯厉害的地方是,他在私塾里跟下去了,但赖斯找借口跟父母说不喜欢小学,于是父母让步了。

赖斯的外婆教钢琴,因此,三岁的时候,赖斯开始到外婆家跟她学钢琴。学了几个月,她决定拥有一架自己的钢琴。但是,父母并没有那么多钱,所以他们对她说:“如果你能够完美地弹奏《耶稣是我们的好朋友》,就给你买。”结果,那天,三岁几个月的她在钢琴前边坐了八个小时,傍晚父母来接她的时候,她已经能够完美地弹奏那支曲子。

父母虽然没有钱,但是他们想办法去租了一架钢琴。母亲用各种方式强化她对钢琴的喜爱。她也一直以为自己会成为钢琴家,她会上音乐学院。

在养育她的过程中,父母非常尊重她的意志。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尽量让她参与家里的决定。八岁的时候,她宣布需要自己的空间,于是拥有了自己的卧室。“这时候,我已经是家里的总统了。我们每年举行一次选举,我父亲坚持要匿名投票,但我母亲总是投我的票,所以我赢定了。总统没有任期限制。我的职责包括召集家庭会议,决定重大事件,比如旅行的出发时间、圣诞节房子装饰方案以及其他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事情。”

“我的父母并不限制我看电视。父母把我们在一起的时间,看得比任何业务都重要,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他们总会为我留出时间。”

看完电视节目之后,他们就一起读书。年纪大一点就一起做功课。【注:我移民加拿大的同学告诉我,在加拿大,不少人到了50岁还回到学校里重新修习一门功课,他们认为人生在那个时候才开始。】

父母努力给她提供一个安全稳定、有利于成长并且能激发兴趣的环境。她认为,这个任务很难,复杂,但同时又简单明了。

因为她们是黑人,在她出生后,虽然种族隔离不那么严重了,但是仍然有影响。

她的父母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让女儿活得有尊严。为此,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都要有一种合适的态度和做法,那就是:我们爱你,会尽我们所能帮助你成功,但是不允许找借口,也不可以摆出受害人的姿态。要学会用大脑做斗争,而不是身体。


3.


赖斯5岁结束幼儿园的学习,希望进小学,但是她要到11月份才能满6岁,而学校规定只能接收10月31日以前出生的孩子。怎么办呢?

她的父母不愿意她浪费一年时间,就跟学校商定,让她来年直接上二年级。于是,她在家里努力学习,果然成了6岁的二年级小学生。

她仍旧在练习钢琴。

她慢慢地长大。要上大学了。不到十六岁,她成了一名大学生。因为高中又跳了一级。她在圣玛丽学院学习钢琴。

他的父亲和母亲在她身上投资很多,只能像她的爷爷奶奶那样过东奔西走的生活,不能像有些人那样置地买房。她的父亲说:“我们不能买房,因为康多莉扎就是我们的房子。”

康多莉扎就是赖斯。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震惊。你是不是也感到震惊。这话,怎么那么像中国的父母说的话。我们有些父母把培养孩子当成是投资。

有一天早上,我送孩子上学,她在前边骑车,我在后边走路。一个小男孩坐在她妈妈的电动车后边,从我身边速度不快地骑过去,我听到做妈妈的在唠叨:“你说你这么不孝顺,我养你干什么呢?将来你也不会对我好。”原来,孝顺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原来,孝顺的目的是为了父母自己啊。

他们的背影消失在了胡同的拐角的,我的心里还回荡着那两句话的余音。

但是,赖斯的父母不是那个意思,他们并没指望从孩子身上获得什么好处或者回报。他们一个是牧师,一个是教师。他们只是希望自己能竭尽全力把孩子培养好,让孩子走上一条健康的人生道路。

他们为了她花了很多钱。比如,她喜欢花样滑冰,父母就送她去学习花样滑冰。比如上大学的学费、吃住等等。这些都是要花不少钱的。

既然花了那么多钱,你考上大学了,是不是就该好好地学习呢?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就是下边的故事。


4.


赖斯上了圣玛丽学院,学习钢琴。可是,问题来了。她发现音乐专业的学生都忙于练习、表演和艰深的学习理论课程,没什么时间去管别的事情。但她在闲余时间却会去阅读关于尼克松入侵柬埔塞的报道,当她跟别的同学讨论时,人家丝毫不感兴趣。

她觉得在自闭的音乐学院简直令人窒息。而且,她觉得,不论她多么努力地弹钢琴,她都不可能优秀。有很多天才在音乐学院学习,有的不过十来岁,她觉得要是以音乐表演为职业,难度很大。

她开始怀疑自己了。她遇到了信心危机,回到了位于丹佛的家,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你看明白了吗?也就是说,这孩子想换专业。她不想学音乐,她想干什么呢?

这太吓人了。她从三岁学习弹钢琴,她已经进入大学。她还能怎么样呢?这里不能不说,美国的大学教育确实足够灵活。

“我明白,我永远不可能在这个职业中拔尖。”她对父母说。“我三岁就开始弹琴了,可是我对钢琴还没爱到这个程度,但我现在要走的是这条路。”

“那你要换什么专业?”爸爸问。

“不知道,反正不学音乐。”

天哪!我估计,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父母听到这句话,要疯了吧!我觉得,这本书前边的部分,在我看来不算怎么了不起,但是读到这里,我觉得了不起了。看看这对父母怎么处理的。

前提是,这是一对穷父母。他们是黑人。他们只是中产阶级。他们还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们得每天工作,否则生活也会出问题。

她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大学三年级了。


5.


母亲没生气。她问妈妈为什么不生气,因为她之所以走上音乐之路,是母亲的推动。母亲笑笑说:“以前我跟你说过,等你年纪更大,表现更好,你就可以放弃,你记得吗?你现在年纪更大了,表现也更好了,你这辈子,想弹钢琴,随时都可以啦!”

很多年以后,她担任国家顾问,和马友友一起弹过琴;担任国务卿的时候,给英国女王弹过琴。

她开始找专业,尝试了英国文学,然后试过政治学,方向是州政府及地方政府。但都没什么结果。她有点绝望了。后来,有一天她晃到一门国际政治入门课上,老师叫约瑟夫·克贝尔,当过捷克外交官。她喜欢听他讲外交官的故事。

门贝尔是苏联专家,他讲课的精彩程度很快吸引了她的兴趣。她想当苏联专家。然后,她就整个人都扑上去学习了。她读了政治学专业,开始学习俄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

“更准确地说,是兴趣找到了我。”

“我当时很清楚,我走的这条路,和我父母的经历完全不同。他们一直支持我,以后也会支持我,但我的职业生涯,以后只能靠自己了。出乎意料的是,这一点让我有了长大成人的感觉,也给了我新的自由。”

若干年后,赖斯成为美国小布什时代的国务卿。她卓越的外交能力、丰富的知识,令世界难忘。

她写的这本《非同寻常——赖斯成长回忆录》也让我难忘。感谢赖斯写了这本书,让我可以向她的父母学习,如何才是对孩子的真正支持。

关键时刻,才能看出父母的用心,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



2015.5.17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