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为,我不是母亲,我不必看这本书;不是这样的。你是父亲,你也要看,书中告诉你如何做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也不要以为,我还没有结婚,我不必看;不是这样的。无论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你想结婚,并且还可能会做父母,你就有必要现在就去看看,看看你将要面临的责任和问题,你现在就能够提早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要以为,我老了,儿女已经长大,不必看了,可是你的儿女也是要做父母的,所以,看看吧,为了你的儿女的下一代,也为了你自己,或许,你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回忆自己作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缺失,你的经验,将为儿女提供有力的佐证——如何抚育和教育下一代,才能够使他们成为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发现母亲——愿天下人共读之
“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试验品后才去造女人。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它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
——《写给母亲》一书的作者王东华题记
最近在读一本厚厚的书,书名叫《发现母亲》,作者王东华。我经常拿着这本书在公共汽车上读,并且一而再地推荐给我旁边的女乘客。我也不是逢人就推荐,虽然“一而再”,其实就是推荐了一次,又推荐了一次,总共两次。
头一次是推荐给一位二十五六岁、看起来还没有结婚的女孩。为什么推荐给她呢?怎么推荐给她的呢?那是在一辆普通的938公共汽车上。我坐在最后一排上看书。车到了一站,上来一个女孩,走到我旁边,要坐我旁边的空座,她手里拿了个很重的包,想放到座位后边,我帮了一下手,她则微笑着不好意思地说谢谢。她那一笑让我觉得她很温良谦恭,“孺子可教”,车往前开着开着,不知怎么我就从书本上抬起头,跟她说:“我看的这本书很好,向你推荐,可以买来看看。”还给她看书的封皮:红棕色的衬底,上边规规矩矩地印着四个醒目的白色字——“发现母亲”,字下边是一幅黑白图片,一只婴儿的手紧紧攥住母亲弯曲的修长的食指。那是何等的依赖和信任感啊!图片下边译了书的英文名字FIND MY MOTHERHOOD,英文书名下边跟了行小白字——“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篮的手”。
“这本书不是光给做母亲的看的。我觉得每个成年人都应该看一看。对自己成长也有帮助。”我跟那女孩说。她接过书去翻了翻,说“好。等我回头买来看。”之后我们聊了点别的什么,车到站,我就先下车了。我感觉自己的眼光不错,女孩不是个世故的人,对我这个陌生人的推荐并不感到唐突。我想她会买的,并且,这本书会给她的一生带来重大的影响。
后一次是推荐给一位年轻的母亲。是在938空调车里,也是我的邻座。空调车的冷气太足,她抱着胳膊坐在那里,隔一会儿,她就往我这边张望张望,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原来那边的座位上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孩子,孩子大概八九岁的样子,靠在父亲怀里睡着了。她就把手里的书包递过去,说:“把这个给他挡着点,别着凉了。”那书包也就跟中巴车售票员手里拿的包大小差不多,哪里能够挡得住冷气。可是,做母亲的心是能够帮助儿子抵挡寒冷的。我的心里一动,就抬起头,对她说:“这本书很好,向你推荐,我觉得做母亲的都应该看看。我的孩子一岁半了,我看了之后,对将来怎么抚养和教育孩子明白多了。”“是吗?书店能买到吗?”她问,很关心地。“能。我是在网上买的。”我说。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推荐起来就顺理成章了,并且话也说的顺多了。
除了把这本书推荐给两个陌不相识的人,我也用短信和msn的方式,把书介绍给了几乎所有我认为会对此书感兴趣的朋友。我知道,这是一本对她们/他们很有用的书。
我为什么要大力推荐这本书呢?不是因为我认识作者,也不是因为出版社会给我推荐费。我之所以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也是别人推荐的。我的桌上曾摆了一本卡耐基夫人写的《写给女人——一生幸福的忠告》,自己还没读,同事借了去看,归还时就说到《发现母亲》这本书,并大力推荐我看,不仅推荐我看,第二天还带了书给我。那书有近六百页,我读到五分之一时,就在卓越网上订了两本。
在马加爵事件发生后,我曾经写了篇评论说《为什么到了大学,才开始教我怎么做人》,我提出马加爵的悲剧是因为缺少家庭教育造成的,呼吁大家一起来重视对父母亲的教育。有的朋友说,怎么可能?我们的农村是怎样一种贫穷的状况?大家在为温饱而奔波呢,怎么有余力关心孩子的精神状况?城市的父母尚且如此不知己任,何况生活条件较差的农村的父母呢?虽然对此观点,我一直不敢苟同。可是,说到现实,的确很令人不安。我曾盼望,有什么机构或者团体,能够真的重视起对父母的教育,发起一场长期的教育父母亲的运动来。所以,当同事给我带来这本书时,我立即就明白了,不是没有在做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已经有人做了,并且做的那样好。而我的职责是:阅读此书,并且推荐我所认识的所有人来读此书。
书的扉页里写着“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蓝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从现在起,让我们全力推进中国的母亲教育运动。”推荐此书,就是为这场“推进中国的母亲教育运动”助一臂之力,不管力量多么微薄,当也是对这一运动的贡献了。
这不仅是一本好书,它是一本开启心灵,让人不能不思考自身所接受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自身如何做人的天书——我这样说毫不夸张,作者花了十年心血潜心研究这个主题;书中的案例浩如烟海,俯拾皆是;书中的观点新颖、独到、实际、震撼人心。为了加深大家对这本天书的印象,我特意从自序《愿天下人共读之》中挑出一段,读来给你们听:
“遗憾的是,我们过去的教育学,都是‘教’的教育学而不是做的教育学,殊不知‘做’比‘教’还要根本。因此父母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自己正确的‘做人’比正确的‘教子’更为重要!而正确的‘做人’决不是结婚生子之后的事情,同样是他们从小就要学习的事,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人’的第三层意思,也就是说‘做父母’同‘自己的做人’是紧密相连的,‘做父母’不过是面对孩子这面镜子对自己‘做人’的一次再检验再校对再完善与再提高。因此绝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修正自己,更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还依然故我不做努力,而应该在做父母之前就已成为‘最好的我’了,这样父母的‘教子’同自己的‘做人’便联系在一起了。”
需要提一点的是,我们很多人,看了“做父母之前就已成为‘最好的我了’”这话后或许会感到遗憾,因为自己已经是父母了,因为在做父母之前没有接受到一个全面的“做人”的教育,因为自己还有这样那样的缺失,自己不完全。那并不要紧,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从现在开始,亡羊补牢,还是来得及的。只要有一颗真爱孩子的心,只要你努力去做,仍然会成为最好、最尽责的父母亲,仍然会教育出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来。
我还要说的是:不要以为,我不是母亲,我不必看这本书;不是这样的,你是父亲,你也要看,书中告诉你如何做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也不要以为,我还没有结婚,我不必看;不是这样的,无论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你想结婚,并且还可能会做父母,你就有必要现在就去看看,看看你将要面临的责任和问题,你或许现在就能够提早得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更不要以为,我老了,不必看了,儿女已经长大,可是儿女也是要做父母的,所以,看看吧,为了你的儿女的下一代,为了你自己,或许,你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回忆自己作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缺失,你的经验,将为儿女提供有力的佐证——如何抚育和教育子女,才能够使他们成为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佘玺 于 2004年7月15日星期四